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您好,请 注册 | 登录
    
内容翔实,网友互动。相思有寄,浪漫隽永。
清代词曲家万树咏红豆词、赋

拂砌青荫
垂檐绛荚
暖风薰坼
串煎珊珠
琤琤点苔石
鹦哥啄雨
衔不去诘多香粒
珍惜
谁唤小梅
僭红儿名色

其荫也如槐之敷
其结也如豆之腴
其荚维绛
其实则朱
其色炜炜然如屑南海之珊瑚
其质磊磊然如采合浦之明珠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首页 > > 相思豆由来  

相思树和相思豆的由来

        来源:本网原创    作者:李青衣    发布日期:2023-01-07 21:28:08
 

        关于“相思树”的名称由来,古代文献中有两段记载:

       1. 战国时宋康王舍人韩凭之妻何氏美,康王夺之。韩凭自杀。何氏也投台而死,遗书愿合葬。康王怒,使里人分埋之,两冢相望。宿昔之间,有大梓木生于两冢之端,旬日而合抱,根枝交错,又有雌雄鸳鸯栖宿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宋人哀之,因称其木为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晋·干宝《搜神记》)
       2. 战国时,卫国苦秦之难,有民从征,戍秦不返,其妻思之而卒。既葬,冢上生木,枝叶皆向夫所在而倾,因谓之相思木。(梁·任昉《述异记》)

       这是两个凄美的可歌可泣的古代爱情故事,但这两种相思树的故事都发生在中原地区,跟产相思子(相思豆)的相思树不是同一种类,与相思子(相思豆)无缘,真正产相思豆的相思树仅产于温热的南方。

       最早提到“相思树”的种子的是《文选·左思〈吴都赋〉》:“楠榴之木,相思之树。”刘逵注:“相思,大树也。材理坚,斜(邪)斫之则文,可做器。其实如珊瑚,历年不变,东冶有之。”东冶即今福建福州,这里的“相思之树”根据其斜斫有花纹并可做器物以及子实赤如珊瑚的特性,应当指的是海红豆或红豆树。刘逵的此段文字是现存记载海红豆或红豆树的最早文献,而刘逵是东汉末著名学者,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末以前,海红豆或红豆树已经得名相思树,但没有提到海红豆或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由来,也没有明确这种相思树到底是海红豆还是红豆树。

       到了唐朝,王维创作了一首《相思》,经音乐大师李龟年谱曲演唱,响彻朝野上下、京城内外,红豆一夜爆红!之后又经温庭筠、韩偓等主流诗人妙笔生辉的描绘,红豆愈加深入人心。

       但正如今日人们对于红豆是全红色还是红黑两色有争议一样,古代人对红豆的认识也有相互矛盾之处,如与王维同处唐朝的李匡乂在其《资暇集》中记载道:“豆有圆而红、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则有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扁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这段文字,前面说”圆而红、其首乌“,后面又说”通身皆红“、”赤如珊瑚“,前后明显矛盾,李匡乂是考据学家,在其自序中说:”世俗之谈,类多讹误,虽有见闻,嘿不敢证,故著此,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李匡乂著书的目的就是对讹误的世俗之谈进行正误,因此匡乂绝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学者张安祖偶然注意到在宋人王谠编撰的《唐语林》卷八中也有一段关于相思子的记载:

              豆有红而圆长、其首乌者,举世呼为相思子,非也,乃甘草子也。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其木斜斫之则有                   文,可为弹博局及琵琶槽。其树也,大株而白,枝叶似槐。其花与皂荚花无殊。其子若扁豆,处于甲中,通身皆红,             李善云“其实赤如珊瑚”是也。又言,甘草非国老之药者,乃南方药名也。其丛似蔷薇而无刺,叶似夜合而黄细,其             花浅紫而蕊黄,其实亦居甲中。以条叶俱甘,故谓之甘草藤,土人但呼为甘草而巳。出在潮阳而南漳亦有。

       《唐语林》是根据唐五代小说杂记资料分类编撰而成,,此段文字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前后连贯,并无一丝一毫矛盾之处,也符合李“上篇正误,中篇谈原,下篇本物”的记述原则,因此我们可以断定这段记载当录自《资暇集》原文。张安祖也因此写了一篇《唐诗中的红豆考原》的文章,发表于《文献季刊》2007年1月第1期,张安祖在文中根据记载的红豆性状特征,进而作出了“真正的相思子当为今之海红豆”的结论,这是最客观合理的论断,也是从古至今相思子(红豆)的真相。我们回头再看这段记载,李匡乂对真相思子的描述相当详尽,从其木材功用、植株形态,以及叶、花、荚、果的性状都作了细致的描述,对假相思子也作了同样详实的描写,从其形状、叶、花、果实到性味,都一一作了阐述,最后说出它的产地“出在潮阳而南漳亦有”,李匡乂曾任漳州刺史,所以说“南漳亦有”。《唐语林》的这段记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李匡乂必定同时见过真相思子和假相思子,而且都到过真相思子和假相思子的出产地,并作过显微镜似的细致观察!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红豆”条援引北宋李颀《古今诗话》:“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此与韩凭冢上相思树不同,彼乃连理梓木也。或云即海红豆之类,未审的否。”《古今诗话》中的这段文字是现存记载海红豆得名相思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的最早文献,“或云即海红豆之类”说明当时就有人认为海红豆就是“相思子”,“未审的否”表明了李时珍审慎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医学精神。还原整个故事,我们可以理出这样的逻辑关系:丈夫离开妻子赴边-妻子在家朝思暮盼-丈夫不幸殁于边地-妻子长久不见夫归-终于哭死望夫树下-人们为了纪念女子,把望夫树叫做相思树,把其子实叫做相思子。

       除了《相思》这首诗(一说为曲)外,王维还写过一首《伊川歌》:“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可以作为《相思》的有力补充,并且很可能就是对这个爱情故事的歌咏。唐范摅《云溪友议》中记载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秋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又唱:“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李龟年在安史之乱后国家破败和身世离乱之际先后唱出这两曲,说明这两曲有内在的联系,歌咏的应是同一故事同一主题,特别是《伊川歌》,在此际经由亲眼目睹大唐由盛转衰的李龟年口中唱出,营造出强烈的悲情氛围,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这时的《伊川歌》恰便是安史之乱后千千万万军人家庭及普通家庭支离破碎的沉痛挽歌,以致龟年自己因不胜悲伤而闷绝于地!龟年所唱的这两首盛唐的经典歌曲同时结合了国、家及个人的荣辱安危,更显苍凉和悲壮。王维是去过南方的,有当代学者整理出王维年谱,王维曾因“知南选”而到过岭南,他一定在当地亲眼见识过鲜艳殷红如热血的红豆,并听过这样深情凄绝的爱情传说后,才得以写出《相思》和《伊川歌》这两曲的。

       刘逵注“相思树”时未提到红豆,说明东汉之前相思树的子实还未获得“红豆”这一称呼,“红豆”之名具体始于哪个时间段,现已不可考,也不能肯定“红豆”就是王维的独家“创造”,或许出自南方土人的俗称。相思红豆的传说起初仅在南方流传,尚未进入中原主流社会,但自王维的《相思》一诗后,相思树的故事便不胫而走,“红豆”之名传遍大江南北,变得尽人皆知,王维的好友、盛唐乐师李龟年为《相思》和《伊川歌》谱曲演唱,成为梨园乐坊的流行曲目,王维和李龟年的诗曲双绝合璧,迅速被大唐的达官显贵和黎民百姓接受并传播,从此开启了当代及后世吟唱红豆、采撷红豆、馈赠红豆的风俗,一直兴盛不衰,千载而下,绵延至今。

       时间轴指向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岁的徐霞客从其家乡江阴出发,开启了他的南行之旅,公元1637年农历2月14日在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三里城,徐霞客见到了唐诗中的红豆,在其《粤西游日记四》中记叙道:“相思豆树即红豆树高三四丈,有荚如皂荚而细,每枝四五荚,如攒一处,长一寸而大仅如指。子三四粒缀荚中,冬间荚老裂为两片,盘缩如花朵,子犹不落。其子如豆之细者而扁,色如点朱,珊瑚不能比其彩也。余索得合许。”根据以上描述,这里的相思豆显然是小实(籽)海红豆,其荚果如细皂荚,豆子细而扁,呈朱红色,珊瑚的色泽也不能与其媲美。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扬起阵阵烟尘,碾向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屈大均在其著作《广东新语》中描绘道:“红豆本名相思子,其叶如槐,荚如豆。子夏熟,珊瑚色,大若芡实,微扁。其可以饲鹦鹉者,乃蔬属藤蔓子,细如绿豆,而朱裳黑啄,结实甚繁,乃篱落间物,无足贵也。其木本者,树大数围。结子肥硕可玩。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地地道道的广东人,在这里他列举了至少四种红豆,第一种“本名相思子”的红豆,即唐诗和古代文史中的红豆,其性状为“叶如槐,荚如豆,子夏熟,珊瑚色,大若芡实,微扁”,毫无疑问指的是当今学名为海红豆的红豆(别名孔雀豆);第二种“可以饲鹦鹉”的红豆,是指“蔬属藤蔓子,细如绿豆”的赤豆或红小豆;第三种“朱裳黑啄,结实甚繁,乃篱落间物,无足贵”的红豆,是指当今的草本相思子(学名,非唐诗和文史中的相思子);第四种“树大数围、结子肥硕可玩”的木本红豆,是指红豆树(学名,红豆属)或同属的其它红豆树(俗名),如花榈木、软荚红豆、木荚红豆等

       综合以上李匡乂、李颀、徐霞客、屈大均的记载以及上文张安祖作出的论断和本文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古代的红豆,或者说相思子,就是当今之海红豆,如果还有人将信将疑、半信半疑,我可以再举两证。

       相思树和相思豆所承载的古代爱情故事,和刘兰芝、孟姜女、梁祝的故事一样,都属于古代爱情悲剧,都带有传奇色彩,所不同的是,相思树和相思豆传说中的女主人公无名无姓,不能为人们传颂,却成就了“相思红豆”的千古美名!

       当你拥有红豆、抚摩和观赏红豆时,一定不要忘了曾经的这位女子,因为,这一颗小小的相思豆,凝聚了太多的情感,有爱情和相思的意义在里面,有热烈、坚贞、质朴的情愫在里面,有切切实实的感动在里面!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首页     红豆的内涵     红豆的鉴别     相思豆由来     采拾的乐趣     思念的悠远     留言板     红豆论坛

版权所有:中华红豆文化网 2006-2024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邮编:215200
电话:15862596828 邮箱: cocubacloud@hotmail.com
QQ: 83426433 苏ICP06032494号

网站构思与设计:白马负诗李青衣(站长) 白马负诗,青衣背剑。
技术支持与合作:凉风设计(2006年至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