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说“红豆生南国”,我这个闽南人,一直身处南国,却无一面之缘。它实在也不是随处可见的。
直到2008年初夏,我第一次去厦门植物园,才在其中的百花厅一水池边,看到几棵红豆树,高大,爽朗,婆娑多姿。这是我平生头一次与之见面。
它学名海红豆。孔雀豆、相思豆和红豆,都是其别名。长着二回羽状偶数复叶,羽片4~12对,小叶8~14对,互生,花期4~7月,总状花序,单生叶腋或顶生,排列成圆锥状。花白色或淡黄色,有香味。果期7~10月,结荚果。
满树枝叶扶疏,倒也有点像孔雀。
以后,我又去了多次,想看看那结出的红豆子,但我连花也没见一朵,如此,就别有侈望采到它结出的荚果了。我上网查看,那殷红的豆子,着实可爱。它是爱情的象征。
我真想为之写首诗,但没有红豆,不好凭空动笔。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终于,我想起我一位老朋友,市文联主席蓝君植先生。他是书法家,文联墙上挂有他中楷写的叶圣陶等人咏红豆的诗。
原来,我市有位雅人王凤池先生,那可是位名士。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逐年将采集的红豆,遍送各地,请名家题咏。文革中,他收藏的刘海粟、启功等名家的为数不少的书画精品和300多首名家题咏的红豆诗手稿,悉数被抄。浩劫过后,只讨回一小部分。其中,红豆诗仅剩100来首,他将这劫余的诗汇集成册。蓝先生选出几首将其书写下来,挂文联壁上。
等我想起此事,已是12月8日了,忙打电话去问。蓝先生说:这老名士已作古多年了,所采集的红豆子当时就都送出去了,其目的在于求诗,目的达到,也就作罢,没再采集了。
我不觉怅然。好在希望没全落空,因为蓝先生告诉我,那老名士是在角美镇东山社采得红豆子的,该社庙前有棵红豆树。
这太好了!我学生郑亚能,在角美开发区任公职。我即刻给他打电话,代为搜寻。
14日,他来电话,说有红豆树苗。当时我一时太兴奋、着急,只说红豆,没说清是树还是种子。于是,我重新说清楚。他说,那要等明年了。
这种“待以来年”的事,在我拍摄花木中,实不在少,耐着性子等吧。
在等待中,日子过得很慢,
好不容易等到2009年11月7日,亚能来电话,说已拾得红豆子若干,但明天就出差台湾,洽谈有关项目,10天后才能回来。
有了就好,他会送来的,但他是个忙人,事一大堆。2010年元月28日,他竟亲自送来海澄。当时,我在厦门,他电话告诉我,本想送来我家,现在只得让他同学胡智勤转交了。2月6日晚,智勤知道我已回来,把红豆送来我家。
亏他帮忙,我终于有了红豆,拍了照片,并写《红豆》一诗,配上这照片,然后将其归入《百花诗稿》中。
诗写得不好,但没人云亦云,没附庸王维那首名诗的风雅。尽管写的仍有关爱情,却说的是自己的话。却也只是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