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您好,请 注册 | 登录
    
内容翔实,网友互动。相思有寄,浪漫隽永。
清代词曲家万树咏红豆词、赋

拂砌青荫
垂檐绛荚
暖风薰坼
串煎珊珠
琤琤点苔石
鹦哥啄雨
衔不去诘多香粒
珍惜
谁唤小梅
僭红儿名色

其荫也如槐之敷
其结也如豆之腴
其荚维绛
其实则朱
其色炜炜然如屑南海之珊瑚
其质磊磊然如采合浦之明珠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首页 > 红豆情感 > 家国情怀  

南国红豆情寄兰台——为《河大旧事》查档的故事

来源:《档案与建设》2004年08期    作者:沈慧瑛    发布日期:2017-03-25 13:09:18

       一袋来自南国的相思豆,粒粒鲜红欲滴,这寄托着旅居新加坡女作家方西峰女士对兰台人的深情厚意,也寄托着她对姑苏城的绵绵思念。

       2003年3月底,我接到方西峰女士从新加坡打来的求助电话 。她正在写一本关于她父亲和河南大学(以下简称河大)的书《河大旧事》,要查实解放前夕河大南迁苏州的一段历史,请求苏州市档案馆提供相关资料。

       方女士的父亲方镇中先生,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巴黎政治学院,曾任河南大学政治系主任、法学院代理院长、南迁苏州期间的校务委员会主任 。按当时民国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命令,1948年6月至1949年7月河大陆续有4000 余名师生员工及其眷属南迁到苏州,在衣、食、住、行方面均得到苏州各界的大力帮助。方女士随父亲在苏州生活了一年的光景,对苏州人民的深情厚 谊,对温文尔雅的东吴文化 、幽美别致的苏州园林和童年时家庭的温馨,至今难以忘怀。

       方女士在新加坡旅居的六年中,一直关注新加坡和苏州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 。尤其是每每听到人们吟咏唐诗《枫桥夜泊》: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她感觉到来自 “姑苏 ”的钟声 ,已经传到了东南亚,传到了全世界……

       建国后 ,因极左思想的影 响,大部分随河大南迁的教师学生 回到河南后,被作为所谓“南逃 ”人员受到不公平对待,方镇中先生也未能幸免。1958 年,他被打成 “右派 ”,四个儿女或失学,或去异地工作。第二年,妻子不愿受辱,含冤去世。真所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文革”前夕,方镇中从“黑云压城城欲摧 ”的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中,感到人生的无望。为了不影响儿女的前途,他悄悄回到家乡河南唐河,于1968 年去世,被葬在方家村乱坟岗。

       虽然方镇中及其他“南逃”人员已得到历史公正的结论,然而河大究竟是数千人的“南迁”还是数百人的“南逃 ”?父亲在苏州做了些什么?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方女士 。方女士原仅是为撰写回忆父亲与河大的文章,查寻其父在河大风雨飘摇 、南迁苏州时的所作所为。随着大量档案资料浮出水面,方女士决定以其父为个案,以河大为主线,探讨中原文化的兴衰,并浓墨书写河大南迁苏州的历史篇章,警示后人尊重历史、尊重人才。

       我们翻开一卷卷民国吴县教育局档案,打开一本本《苏报》、《苏州日报》、《苏州明报》等资料,在这些尘封已久的档案里,在张张泛黄的旧报中,找到了河大及方镇中教授和河大师生们在苏州的足迹。

       1948年6月,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国立河南大学作为交战双方的保护重点,毫发未损。不久,接到南京政府教育部的指令,迁校苏州。这是很多河大师生无奈的选择。学校经济命脉掌握在南京教育部,作为国立大学不得不听命于政府。1948年6月,河大本部1700余人首批到苏州,被安置在苏州中学等处,另外河大附属之“工高 ”、“护校 ”、“产校 ”、“先修班”学生200余名被安置在旅社。至8月,河大已有3100名师生抵苏。校长姚从吾除“晋省谒教厅长陈石珍,请予设法”外,在苏州召开座谈会,请求各界协助寻觅校舍,以安顿苦难中的莘莘学子。

       此时的苏州也处在政治腐败、经济衰退、人民生活困难的情势下,但她仍以博大的胸怀接纳这批颠沛流离、狼狈不堪的河大师生。苏州各界人士纷纷慷慨解囊,又将河大各院系安排在沧浪亭、怡园 、金城银行仓库、孔庙等处复课。

       1949年春节前夕,河大学生断粮,以方镇中为中坚的河大师生代表多次赴南京、镇江筹款筹粮,并动用其故旧同学的关系,以解师生员工及家属的燃眉之急。不久校长姚从吾辞职赴台,另有300名师生出走台湾。虽然校务由教务长郝象吾、秘书长马非白、医学院院长张静吾三人小组负责维持,但与教育部失去联系后,所有经费和学生公费都无着落。生活日渐困难的学生 与河大三人领导小组发生矛盾,吴县政府、吴县商界的帮助也只是杯水车薪。

       1949年3月,河大学生自治会在请示中共地下党组织后,出面邀请教授会、职员会、工友会等组织负责人协商校政领导问题,民主选举出以方镇中为首的、有进步倾向的教授职员,组成七人“校务维持委员会 ”,学生自治会主席也列为校领导班子成员。 校务会公开财务,控制了局面。近3000名河大人成功地保住了河南大学。即使战火纷飞、生活艰辛、人心惶惶,河大人仍坚持上课,并不断聘请上海、南京等地名校教授如冯友兰、钱穆、汪懋祖、郭绍虞、罗梦册等开讲座、上新课。

       一件件、一桩桩,档案资料生动、详尽地记载了河大南迁师生人数、河大在苏州一年的情况以及河大人的爱国情怀。他们坚守在祖国大陆,为迎接新中国的到来而努力。难能可贵的是方镇中等一批著名教授在流亡苏州、去留自由的环境中,热爱学校,难舍故土,毅然放弃到香港、台湾及国外发展的机会,自始至终与学生们一起抵制再南迁,等待苏州解放。

       苏州解放后,一部分学生参加苏南公学、苏州地区青年干校学习,在苏州投身到建设新中国的热潮中,一部分参军南下,共1700余人参加革命工作。 1949年5月,河大师生从解放军苏州市军管会手中领取了薪俸,方镇中等进步教授受到苏州市军管会主任韦国清的接见。从此,他们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商讨着河大回归事宜。这年,在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韦国清等首长的调遣下,苏州、南京、徐州等地政府提供车辆、渡船,欢送历经一年磨难的河大人回到故里。

       苏州市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料丰富充实了河大在苏州的这段历史记录,让我们认识到河大南迁苏州是当时的一种政府行为,是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的结果,绝不是所谓“南逃”师生的个人行为;也让我们看到一大批具有爱国情操和真才实学的黄河儿女出于道义、出于责任,守护着学校,等待着光明, 他们功不可没。

       在政治日益文明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理智、客观、宽容地看待曾经发生的一切。回忆过去、总结历史,只为悲剧不再重演。《河大旧事》即将出版,它了却了一代河大人的心愿,也可告慰那些冤屈去世的学人的亡灵。

       方女士多年的心结解开了,为了感谢我们提供档案资料,也为了寄托对她幼时生活过的苏州的思念,她不远万里从新加坡寄来亲手采频的南国红豆,只因“此物最相思”。

       方西峰女士深深体会到档案工作能神奇地解开历史的谜团,再现当年的真实。历历在目的往事使她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信手附了一首白居易的词《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作者单位:苏州市档案馆,江苏苏州 215004)
 

查看更多>>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首页     红豆的内涵     红豆的鉴别     相思豆由来     采拾的乐趣     思念的悠远     留言板     红豆论坛

版权所有:中华红豆文化网 2006-2024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邮编:215200
电话:15862596828 邮箱: cocubacloud@hotmail.com
QQ: 83426433 苏ICP06032494号

网站构思与设计:白马负诗李青衣(站长) 白马负诗,青衣背剑。
技术支持与合作:凉风设计(2006年至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