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您好,请 注册 | 登录
    
内容翔实,网友互动。相思有寄,浪漫隽永。
清代词曲家万树咏红豆词、赋

拂砌青荫
垂檐绛荚
暖风薰坼
串煎珊珠
琤琤点苔石
鹦哥啄雨
衔不去诘多香粒
珍惜
谁唤小梅
僭红儿名色

其荫也如槐之敷
其结也如豆之腴
其荚维绛
其实则朱
其色炜炜然如屑南海之珊瑚
其质磊磊然如采合浦之明珠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首页 > 红豆风月 > 名士风流  

陈望道收藏80多年的红豆

来源:《桂林日报》 2021年05月23日人文版    作者:黄伟林    发布日期:2024-02-25 10:34:59

       2021年“三月三”那天,我打开头一天广西电视台张琳女士从南宁快递给我的包裹。因为我对张琳女士千叮咛万嘱咐地希望千万不要压坏了包裹里的物品,所以包裹弄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最外层是一个纸箱,纸箱里是几层厚厚的塑料,塑料里包着一个用红绸系着的木盒,打开木盒,有一个复旦大学的信封。我把信封里的东西倒出来,两颗期待已久的红豆呈现在眼前。

       这两颗红豆的颜色已不鲜红,而呈暗红,色泽深沉,可能是年深日久的结果。我算了算它们的年龄,至少有85岁了。

       这两颗红豆最初生长在桂林雁山园那株著名的相思树上。我小学的时候,学校带我们到雁山园参观,听当地农民忆苦思甜,就听说过雁山四宝的说法。雁山四宝,说的是红豆、丹桂、绿萼、方竹四种雁山园的植物。雁山园的红豆何以成宝,可能与它个儿大、色艳,尤其是生长期长,三年结果有关。

       雁山四宝的说法,或许在民国时期广西师专、桂林时期广西大学的学生中流传最为广泛。那个年代广西师专、广西大学的毕业生,他们的回忆文章,雁山四宝是重要的自然意象,就像北京大学的学生记忆中的未名湖、武汉大学学生记忆中的樱花,那个年代广西师专、广西大学的学生,红豆就是他们最美好的青春记忆。

       红豆作为莘莘学子美好的青春记忆天经地义。中国人或许没有不知道王维的红豆诗的,这首诗最适合妙龄女郎、少年男子吟咏。当年,广西师专与广西大学的莘莘学子正值钟情与怀春的年龄,红豆自然是他们记忆中最明媚的意象。

       最早关注雁山园红豆的文化名人应该是胡适。1935年1月23日,胡适从阳朔回桂林,途经雁山园的广西师范专科学校。胡适到达广西师专的时候,已经天黑,广西师专邀请胡适在学校作演讲。演讲结束后晚餐。晚餐后,校长罗尔棻先生亲自陪胡适游览雁山园,专门观赏了雁山园里的红豆树。胡适的记录是树高两丈余,陪同的教员沈君说这株红豆树往往三年才结子一次。沈君藏有红豆,遍赠同游之人。按胡适的说法,雁山园的红豆大于檀香山的相思子约一倍,生在豆荚里,荚长约一寸半。

       胡适游览雁山园的岩洞时,问岩洞何名。陪同者说向来无岩名,并请胡适命名。胡适说此去不远有条相思江,岩下又有相思红豆树,何不就叫它做相思岩。这个命名得到广西师专老师们的认同。第二天,胡适乘飞机离开广西的时候,在飞机上,仿照广西山歌的体式,写了一首题为《相思岩》的小诗:

       相思江上相思岩,相思岩下相思豆。三年结子不嫌迟,一夜相思叫人瘦。

       胡适为相思岩命名这件事在广西师专一定广为传诵。胡适离开雁山园不到一年,一个上海的教师团队来到雁山园。这个团队的领头人同样大名鼎鼎,他就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位中文译者陈望道。1935年暑假过后的新学期,应时任广西师专教务长的陈此生的邀请,陈望道带着夏征农、祝秀侠、杨潮、陈致道等人到广西师专任教。他们一定知道胡适为相思岩命名的故事。1936年,杨潮在离开广西之后,写了一篇《从桂林到上海》,其中就有这样一段有关胡适的文字: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七月四日,一行四人带着个小孩子离开了胡适先生肇赐佳名为“相思江”畔的“鸳江院”,上了从桂林到上海的第一段旅程。

       文章发表在《光明》1936年第7期。可见胡适为相思岩题名的影响。这段文字称相思江为胡适命名,显然不对。因为胡适的文章已经明确地说,他将雁山园里的岩洞命名为相思岩,是因为附近有相思江和相思树。但文章说到的“鸳江院”,却是一个有趣的名字,我的印象中似乎无人提及。

       据原广西师专学生、后来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林志仪回忆:

       学校为安排好陈望道、邓初民等教授的生活,还特地建造了两座具有民族风格的楼房给他们居住。这两座楼房全为木构,油漆红色,仅有离地数尺的一层楼面,实为平房,楼中间为一宽敞的客厅,两边有住房数间,均为两室套间,前后窗棂装上明亮的玻璃,四周起廊绕以绿色的栏杆,典雅而朴素。陈望道等教授住的楼房建在山麓的绿树丛中,地势颇高,面对明净的碧云湖,湖滨为一石铺路径,路旁长有两株浓荫蔽日的相思树,每当秋风吹起、红豆散落之时,便有那些多情的男女来此觅取红豆,以寄相思。唐代诗人王维写过一行咏红豆的诗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仿佛就是对此而写的。陈望道曾给住所的楼房命名为“红豆院”。命名一经传出,不胫而走。


陈望道(后排右三)与广西师专教师合

       当时陈望道的妻子蔡葵正在美国深造,没有随他一同到桂林。陈望道为其住宅命名为红豆院,既是因为碧云湖畔、相思岩前那两株红豆树的缘故,也应该蕴藉着他对妻子的相思之情。

       陈望道在广西师专任教一年后广西大学从梧州迁到桂林,广西师专并入广西大学,陈望道转到广西大学任教。1937年,陈望道离开桂林回上海。

       2019年,陈望道的儿子、复旦大学陈振新教授专程到桂林寻访陈望道的踪迹。在与陈振新教授交谈中,我得知陈望道当年专门从桂林带了一瓶红豆回上海。因为我正在筹建广西师范大学桂学博物馆,当即向陈振新先生表示希望他能够将其中部分红豆与我们分享。陈振新先生满口答应。可惜,将近两年过去了,陈望道从桂林带到上海的雁山园红豆,一直没有来到桂林。

       2021年3月,广西电视台要做一个陈望道在桂林的电视专题片,我向台长介绍了陈振新教授。3月28日,我在雁山园接受了张琳女士的采访。采访过程中,我专门委托张琳女士到上海采访陈振新教授时,千万别忘记帮我将红豆带回桂林。

       3月31日,张琳女士采访了陈振新教授,在采访现场,她给我发了微信,告诉我当年陈望道带回上海的一瓶红豆已经留存不多,陈振新先生只有13颗,给了我们两颗,摄制组还拍了陈振新教授讲红豆故事的镜头。

       本来张琳女士打算专程将红豆带到桂林给我,但因为后来情况变化,她只好决定通过快递邮寄。于是,她从南宁将这两颗红豆通过快递给我,第二天我就收到了。

       这两颗红豆从桂林到上海,再从上海到桂林,经过了80多年,经历了几个时代。虽然陈望道已经不在,但相思江尚在,相思岩尚在,红豆院尚在,相思豆尚在,陈望道在广西师专播下的话剧种子,变成了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师大长达40多年的话剧传统,变成了广西师范大学的望道话剧社,变成了望道话剧社举办了8年的新西南剧展。这两颗红豆,正好是这种文脉传承的历史见证。


陈望道保存数十年的雁山园红豆

 


         (从图片中看,这俩红豆似乎是海红豆。——本网注)
 

查看更多>>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首页     红豆的内涵     红豆的鉴别     相思豆由来     采拾的乐趣     思念的悠远     留言板     红豆论坛

版权所有:中华红豆文化网 2006-2024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邮编:215200
电话:15862596828 邮箱: cocubacloud@hotmail.com
QQ: 83426433 苏ICP06032494号

网站构思与设计:白马负诗李青衣(站长) 白马负诗,青衣背剑。
技术支持与合作:凉风设计(2006年至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