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您好,请 注册 | 登录
    
内容翔实,网友互动。相思有寄,浪漫隽永。
清代词曲家万树咏红豆词、赋

拂砌青荫
垂檐绛荚
暖风薰坼
串煎珊珠
琤琤点苔石
鹦哥啄雨
衔不去诘多香粒
珍惜
谁唤小梅
僭红儿名色

其荫也如槐之敷
其结也如豆之腴
其荚维绛
其实则朱
其色炜炜然如屑南海之珊瑚
其质磊磊然如采合浦之明珠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您的位置:首页 > 红豆论争 > 红豆辨争  

“南国红豆”考辨

来源:《中国农史》1990年02期    作者:林鸿荣(四川省林业学校)    发布日期:2024-01-28 13:51:25

       王维《相思》绝句中的红豆,其原植物究竟是什么?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蜀中红豆树;有的说是岭南红豆树;有的说是相思子;有的说是海红豆;有的说是泛指红豆树、海红豆、相思子。这些说法何者正确?笔者以为只有对照《相思》来检查有关文献,充分体会“南国”地望,並对汉唐间文人的用词惯例做一番考察,才能求得确切的解答。《相思》中的红豆,其原植物应该最有可能是第一种说法指出的蜀中红豆树——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 et wils)或称鄂西红豆树、何氏红豆树。这是红豆树属分布最北的一种。考虑到红豆树的某些近缘种也在“南国”存在,因此要说《相思》里的红豆是红豆树及其近缘种的种子,笔者认为也无不可。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摘,此物最相思。”这是唐人王维以《相思》为 题,所做的一首五言绝句。
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大诗人,在王维众多的五言绝句中,《相思》当然不算最佳之作,但是这首诗以其强烈的感染力和雅俗共赏的风格,却一直倍受人们喜爱,拥有极高的知名度。

       自唐以降,《相思》不仅屡见于历代诗选、诗话、类书、笔记,而且也多见于历代本草、方志、杂著以及种种植物学著述。从这些文献中,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相思》为人们辗转吟诵、开怀评述的盛况,另一方面还可以看到人们在吟述的同时,渐渐地引发出了另一种值得称道的情趣,这就是对红豆一物所进行的考证。

       我国古代诗文,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因为见之于这些诗文的不少名物,大多可以考实, 而且有的已被考实,成为后人进一步了解当时社会、经济和进行科学研究的依据。只是有的考证工作未必都一箭中的和令人满意。迄今,人们对于《相思》一诗中红豆的考证即是如此。

       那么,见之于《相思》的红豆,究竟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呢?或者说红豆的原植物到底是什么呢?这在历史上,大抵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指蜀中红豆树。这见于清人高士奇《天禄识余》,“红豆一名相思子。花白色, 叶如冬青,蜀人采其实以为果饤。古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摘,此物最相思’。”以后,《遵义府志》引《天禄识余》按曰:“俗称婆罗树,皮青黑色,近本无枝,上团团如盖,四时不凋,叶似冬青。所在皆有,惟遵义清溪有一株四五年一结子,形如葫豆,绝圆。若距十年始结,则子愈大並鲜红异常。”也作如是解。

       其实,这两段文字都源出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一书:“红豆,花白色,实若大红豆,,以似得名。叶如冬青;蜀人以为果饤。赞曰:叶圆以泽素,蘤春敷子生荚间,累累缀如珠。”其不同之处,只不过多了相思子、婆罗树之类的别名。

       这种红豆树今名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smsl. et wils ),别称鄂西红豆树、何氏红豆树,常绿乔木,高15.22米,羽状复叶,小叶5—7个,对生,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形。春季开花,花瓣蝶形,白色或浅红色,圆锥花序;荚果扁平,木质,长椭圆形,长4-6.5厘米,有种子1-2粒,种子鲜红色。

       其产地,陈植教授以为:“产湖北、四川;江苏之江阴、常熟亦有栽培。”① 管中天研究员记述:“成都平原及本省南部和东部地区偶见散生,江津及宜宾地区较多。据记载,此树在本省过去甚为普遍,但由于木材珍贵,多被釆伐而现存甚少。此外,湖北西部、陕西南部、江苏南部、浙江、福建两广也有。为红豆树属分布最北一种。”

       第二,指岭南红豆树。这见于清初陈溟子《花镜》:“红豆树出岭南,枝叶似槐,而材可作琵琶槽。秋间发花,一穗千蕊,累累下垂;其色妍如桃杏,结实似细皂角。来春三月,则荚枯子老,内生小豆,鲜红坚实,永久不坏。……俗皆用以为吉利之物。”今人伊钦垣校注云:“为豆科乔木,高三丈至三丈六尺,别名相思豆,学名Ormosia Semicastrata Hance。王维诗:‘红豆生南国……’即指此,种子单生,较大,鲜红色。”此外,祁振声认为“南国红豆”,“也许指软荚红豆、凹叶红豆、海南红豆等的可能性更大些。”③ 也基本上是这样看的。因为所列“红豆”,全是岭南之物。此树今名软荚红豆(Ormosi Semicastrata Hance),亦称相思豆,高10-12米,小叶5-9枚,长椭圆形或披针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花成圆锥花序状,生于上部叶腋间,花瓣白色。荚果细而肥,椭圆形。种子单生,斜卵形。产广东。”

       第三,指相思子。清人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曰:“相思子即红豆,诗人多咏之。《本草纲目》收入乔木类,为吐药。今多以充赤小豆。”这同《本草纲目•相思子•集解》言:“相思子生岭南,树高丈余,白色。其叶似槐,其花似皂荚,其荚似扁豆,其子大如小豆,半截红色、半截黑色,彼人以嵌首饰。段公路《北户录》言有蔓生,用子收龙脑香相宜,令香不耗也。”唐•陈藏器《本草拾遗》称:“生岭南,树高丈余,子赤黑间者佳。”是一脉相承的。

       这是一种古今名称相同的蔓生木质藤本,有时也以红豆见称,学名Abrus-precatorius,属豆科。叶为偶数羽状复叶。小叶8-15对,长椭圆形。春夏开花,蝶形花冠,总状花序。荚果长椭圆形,密生细毛,种子广卵形,上端朱红色,下端三分之一黑色,可为小饰品。分布于亚洲热带及我国南部。种子有毒,用为涌吐。

       第四,指海红豆。这见于唐•李珣《海药本草》引徐表《南州记》记载:海红豆“生南海人家园圃中,大树而生,叶圆有荚。近时蜀中种之亦成。”后之李时珍《本草纲目•海红豆》条目,作了征引。然而将海红豆与红豆联系在一起,则是《本草纲目•相思子•释名》这一段文字:“按《古今诗话》云:‘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此与韩凭冢上相思树不同,彼乃连理梓木也。或云即海红豆之类,未审的否?”海红豆又称相思格、相思树或孔雀豆,学名Adenanthera pavonina,属豆科,落叶乔木。叶互生。二回羽状复叶,羽片4-6对,小叶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总状花序,荚果成熟弯曲旋卷,种子凸镜形,鲜红色。产于菲律宾等地,亦见于我国两广、云南等地。种子可用为装饰品。

       第五,泛指红豆树、海红豆以及相思子。“其种子朱红色,有的一端红色或有黑色斑点。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相思》诗……。”这见于《辞海》的记述。

       至于以上说法何者正确?何者错误?何者不可取?笔者认为只有对照《相思》仔细检查有关文献,充分体会“南国”地望,並对汉唐间文人的用词惯例作一番考察,才能求得确切的解答。

       首先,“南国” 一词,始见于《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郑玄笺曰:“江也,汉也,南国之大水。纪理众川,使不壅滞,喻吴楚之君,能长理旁侧小国,使得其所。”这说明古之人至少是周人,但知其南有江汉,还不确知岭南;即使知有岭南也不以“南国”见称。《尚书•禹贡》:“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倒是说到了比江汉更远的南方,但这是“南海”而不是“南国”。准此,倘若说当时的“南国”也包括了汉水上游的陕南、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甚至还包括了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带,倒是並无不可,但要说确指岭南或包括岭南,却未免言过其实,没有根据。

       其次,“南国” 一词,在楚立国以后,即俨然以一常典,习见于历代诗文。历代文人墨客都竞相以“南国”喻楚,视古楚地为“南国”,自然是楚都郢地(按:即今湖北江陵附近),符合“南国”古义的缘故。其中,北朝•庾子山《述怀•其六》诗云:“南国美人去,东家枣树完”。今人余冠英注称:“‘南国’句指梁元帝之死。

       元帝都江陵,本是古楚国地,楚有‘南国'之称。屈原《离骚》以‘美人’喻君,所以称元帝为‘南国美人’。” 不过只是一个例证。

       与此同时,“南国”一词,还常用以喻江南。三国•曹植《杂诗•其六》:“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就是如此。因为这里的“南国佳人”不少注家均说指曹彪,而曹彪于黄初三年徙封吴王,五年改封寿春。吴亦楚地,时称吴楚,仍与“南国”古义合。

       位于陕西南部的汉中,也是古楚国地,理应视为“南国”,原本不必赘述。但是《也谈 “红豆树”》一文,既然主张“南国”的范围“系指长江流域以南,特别是华南”,又说 “陕西南部则不能划入‘南国'范畴”。那就只好借重太史公,让他的《屈原列传》来说话 了:“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遂取楚之汉中地。”此外,顺便说说《也谈》一文,别的看法也值得商榷。例如“唐代定都的陕西长安”,地在关中而非陕南,陕南产的某些树种,长安决不能“也产”,原因是秦岭横亘其间。然则陕南确有不少长安不能分布的树种,君不见古往今来的鄂西红豆树?!

       再次,“南国”一词,无论是在唐代还是汉代,都不曾作为当时中国华南的代名词。那时凡有必要提到华南,大多备有专词。例如汉诗《别诗四首•其四》:“山海隔中州,相去悠且长。”即采用“山海”一词。“山海”,据录钦立《汉诗别录》引汉、魏、晋人的话指出:“山即五岭,海即南海。”这“山海"之类,才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华南或岭南。

那么,当时有没有什么以南字作为词头的词组,同华南、岭南相关连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人们习见的“南冠"、“南服"、“南音”以及“南风”都只涉及古楚事物,同岭南、华南不相干。

       例如“南冠”,它始见于《左传•成公九年》:“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义,问之曰: ‘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曰:‘郑人所献楚囚也’。”还见于唐•骆宾王《在狱咏蝉》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杜预注云:“南冠,楚冠。”后来成为囚犯之代名词。

       又如“南服”,它见于刘宋•颜延之《登巴陵城楼作》:“江汉分楚望,衡巫奠南服。”尽管说到了比江汉更远的衡巫,但仍然没有超出“南国”的范围。至于“南音”乃楚 音,“南风”即楚乐,因其早已为大家所熟知,这里就不饶舌了。

       最后,看看唐人杜甫诗中的“南国”:“不曾向南国,复作游西川”(引自《自阅州赴蜀山行》),是何所指?这诗作于广德二年( 764年)二月,闻严武再次镇蜀,由阊州返回成都途中。在此之前年余,杜甫通过《桃竹杖引》、《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表达了“将适吴楚”亦即“老夫复欲东南征,乘涛鼓袱白帝城”的意愿。稍后又有“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春日梓州登楼》)之作。显然,见之于杜诗的“南国”,尽管近言荆门,远涉吴楚,但却没有任何迹象是指岭南,这是十分清楚的事。

       总括上述辨析,我们看到周人眼里的“南国”,地在江汉、三楚。汉唐间人们眼里的 “南国”,地在江汉、三楚。降而至唐,至少在诗人杜甫、王维的眼里,“南国”也必然确指江汉、三楚。这倒不只是说,王维擅长用典,不会不知道“南国”的来历;更为重要的是,“南国”即江汉、三楚,乃当时最普遍的地理概念。这样,当我们辨别前述五种说法,何者更合乎王维的本意时,我们的思路就不能不按照王维《相思》诗所给定的脉络来发展了。

       按照这样的脉络,《相思》中的“红豆”,就只能是受制于“南国”地望的一种“红豆”。这“红豆”的原植物,最有可能是第一种说法所指出的蜀中红豆树,亦即红豆树(Ormosia hosiei Hemsl.et wils)或鄂西红豆树、何氏红豆树。它分布于鄂西、陝南、四川盆地,是红豆树属分布最偏北的一个种。

       这个树种的人工栽培历史也相当长。现存于江苏江阴县红豆村的一棵红豆树,相传是梁武帝长子萧统手植,迄今约1400年,就是明证。这棵红豆树至今仍然健茂,并且年年结实, 种子鲜红美丽。当地人视其即王维所说“红豆”,自然有附会之嫌,但就原植物而言,这样的说法,倒也不无道理。 ’

       当然,即使我们断定红豆树就是“南国红豆”的原植物,也不能排除若干近缘种的纠缠。这是因为王维写的毕竟不是植物学著作,同时还因为分布于“南国”的红豆树属植物也非红豆树一种,尽管红豆树占绝对优势。因此,如果有人以为王维所说的“红豆”,乃是红豆树及其近缘种的种子,我以为也是正确的。

       那么,对于另外四种说法,又应当怎样来评价呢?笔者认为,对于第二、三、四种说法,它们的问题在于背离了王维给定的大前提,混淆了古今地理概念的差异,错把“南国”当岭南,因而无论说“南国红豆”是软荚红豆、海红豆的种子,还是说“南国红豆”是相思 子都不可信。第五种说法,把所有红豆树、海红豆、相思子的种子都包括在内,貌似公允,其实是折衷、调和。这既不利于充分领会王维诗作的内涵,又不利于进行名实考证,同时还会造成混乱,应引起同行的注意。

 

       ①陈植:《观赏树》中国林业出版社1980
        ②管中天:《小凉山树木图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③祁振声:《也谈“红豆树”》 四川林业报206期

 

       本文作者不辞辛劳,翻阅大量古代典籍、列举许多古代文献,较为细致缜密,其学术精神值得肯定和赞扬,但仅以“南国”这一地理名词作为主要论据,还是稍显武断和偏颇,在王维之前,南国确实不是专指岭南,但需要明确的是,王维是到过岭南的,今已有学者编列了王维年谱,王维因“知南选”而到过岭南,那么王维红豆诗极有可能是亲耳听过当地红豆传说并亲眼见识树上红豆后有感而作,诗词文章,讲究的是切身亲历、言而有物,不是凭空想象、闭门造车,王维凭着桂冠诗人的气质和文坛领袖的气度,是不大可能凭空写出红豆诗的。

       (青衣注,2024年01月28日)

       

查看更多>>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首页     红豆的内涵     红豆的鉴别     相思豆由来     采拾的乐趣     思念的悠远     留言板     红豆论坛

版权所有:中华红豆文化网 2006-2024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 邮编:215200
电话:15862596828 邮箱: cocubacloud@hotmail.com
QQ: 83426433 苏ICP06032494号

网站构思与设计:白马负诗李青衣(站长) 白马负诗,青衣背剑。
技术支持与合作:凉风设计(2006年至今)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